陳艷中國經濟導報記者|白雪
盛夏時節烈日灼灼,錦州“明珠”波光瀲滟,遠處青山綠影婆娑,水中魚兒往來翕忽。錦凌水庫坐落于遼寧錦州,是錦州供水史上第一個地表水供水項目,承載著錦州城市防洪、供水、改善地下水環境三大重任。 今年是錦凌水庫建設10周年,建成之后開閘放水14次,年平均放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,調節了下游小凌河徑流,保證了水庫下游生態環境需水要求。目前水庫建設已經逐步轉型到管理期,錦凌人不僅擔負著建設水庫、共筑綠水青山的使命,也承擔著保護水庫、守護生命之源的重任。
筑起綠色屏障
多年來,為加強水源地生態環境建設,錦凌共栽植樹苗近萬株,保護錦凌水庫周邊地區的水土環境和物種多樣性,優化區域生態環境。錦凌人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進行樹木種植與養護,錦州風力較大,種植的樹木更需要日常的維護。 自從水庫建成以來,錦凌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錦州地下水逐步恢復采補平衡,保障錦州城區中長期持續穩定供水,有效緩解了錦州市用水緊張局面。 錦凌水庫邊上的小公園風景優美、水草豐茂、樹木茂盛,清澈的河中三三兩兩的小魚穿游其中。“這里風景好,空氣清新,我們每天都會來這散步。”來此游覽的游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。 為更好地保護水庫生態環境,同時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平衡,錦凌水庫在水庫周邊建防護網,種植沙棘。“沙棘有保持水土、抗風沙的作用,在水庫周邊大面積種植,相當于為水庫筑起一道‘環保墻’,能持久有效地保護好錦州的水。”錦凌水庫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,“另外沙棘果可食用可藥用,價值高,是一個助農增收的生態致富好產業。”
水陸聯動治理
錦凌水庫在進行陸地生態環境治理的同時也不忘對水質進行改善,水陸聯動,共筑綠水青山。 在水庫資源保護方面,特邀遼寧省漁業和錦州市漁業專家實地考察,針對庫區水質投放白鰱魚、花白鰱魚、草魚等魚苗近3000萬尾。在水庫淺水區種植蘆葦,以凈化水質、保持水庫生態平衡。并且每年都會與專家交流如何保持庫區生態平衡,以及如何實現水、草、魚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,形成生態循環鏈,從而能夠實現水庫的自我修復。 在陸地上進行聯合治理方面,所有與生態環境相悖的活動一律進行整治。錦凌水庫組織600余名職工,分為6個區域15個小組對錦凌水庫一級、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的75個村屯開展庫區污染源普查和垃圾清理工作。制止亂倒亂扔垃圾行為,定期組織人員機械進行垃圾集中清理,優化水庫環境衛生。制止非法侵占土地及耕種行為,努力減少面源污染,守護庫區土地,保證飲水安全。 此外,錦凌水庫采取“源頭控制、生態隔離、生態保育、強化監督”的綜合保護方案,成立了圍網辦,將建設全長165公里錦凌水庫庫區圍網建設工程,進行錦凌水庫全封閉管理;建立全天候在崗巡查制度,南北兩岸錯時巡查,狠抓水源地私自放生、釣魚、野浴等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;2019年計劃出臺《錦州市錦凌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》,為水源地保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,使水源地保護工作有法可依。 如今的錦凌水庫樹茂了,草密了,水綠了,鳥多了。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大鴇、白鶴、天鵝、灰鷺、赤麻鴨、綠頭鴨等十余種國家一、二級保護候鳥在此安然棲息。
|